音频 | 经典家风家训 · 云诵读(104)

来源:           时间:2020-09-28 09:58

今日主播:张亚军

 

论勤俭

作者:闫瑞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好家风篇目是《论勤俭》,选自《经典家训品读》,此书由陕西省纪委宣传部主编、方正出版社出版。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中有这样一则家训:“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意思是说“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

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多次强调,“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含慕富贵,枉道速祸”等。因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皆德才兼优、秀出班行,以致“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三国谋士诸葛亮《诫子书》有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明末教育家朱用纯在《治家格言》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诗人陆游也发出“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之感叹;清朝名臣曾国藩曾说:“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俭约”;《尚书》写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俭德辟难”之说。

古人认为,勤俭是关系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以勤俭作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德基础之一。由此可见,勤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上因勤俭而成其事的典故不胜枚举:周文王亲理朝政,废寝忘食,常夜以继日、坐以待旦;齐国名相晏婴节衣缩食甘居陋室,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东晋名将陶侃精勤于吏职,为官勤恳,为人所称道;范仲淹划粥为食,发奋苦读,粗茶淡饭以励志,先天下之忧乐;苏轼为官四十载,力行节俭,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渡贬谪难关;明朝清官海瑞用“公以生为明,俭以养其廉”为勉;毛泽东粗茶淡饭,生活简朴,经济困难时期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周恩来勤俭节约之风妇孺皆知,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正是这种作风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和光荣传统的化身。

反之,穷奢极欲导致身死国灭亦是屡见不鲜:夏桀虽文武双全,然亡于奢靡无度,荒淫暴虐;商纣骄奢淫逸,造酒池肉林,兵败牧野,自焚身亡;周幽王沉湎酒色,烽火戏诸侯,葬送江山;秦始皇及秦二世怠于政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导致秦朝止于农民起义;隋炀帝沉迷享乐,最终身首异处。还有许多帝王在位初期,以勤俭修身,受到百姓拥戴,但后来他们逐渐放弃了勤俭而追求安逸,结果招致灭亡: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开始奋发有为,建功称帝,后沉湎于音乐戏曲,大肆兴建乐宫乐队,终致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即歿于兵乱;唐玄宗在位前期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但后期逐渐怠慢朝政、耽于美色、贪图享受,而至安史之乱,使盛唐趋衰。

这些无不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中华民族正是具有勤俭节约这种精神,才能不断兴旺发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逐渐淡漠了先人的教训,逐渐抛弃了勤俭的秉性,奢侈浪费、攀比斗富,把勤俭的美德视为吝啬,腐败现象不断发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当今社会讲勤俭,已经不只是物质上的克勤克俭,更多体现为一种高尚品格和奋发进取精神。即使国强家富,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丢,要始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从俭,不糜费财物,反对铺张浪费,刻不容缓。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让节俭蔚然成风。

 

张亚军,西安市纪委监委驻市发改委纪检监察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