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人民立场 追寻历史真实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9-12-04 17:15

《清史不忍细读》是明清史学者向敬之的又一部通俗作品,是一部人民历史学的佳构。

所谓人民历史学,不是以一种学术考证的方式来制造历史,也不是以一种今古奇谭的方式来编造历史,而是以人民群众的视角去反观历史,观照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成败功罪。它把历史当作值得一看的故事,它把过往视为一种可以叙说的真实,它要通过历史的书写和故事的讲述发现人生的意义之所在。同时,它也非虚构的小说,小说为小说,历史为历史。历史之所以为历史,因为它需要用心去看、思考、想象、整理和反省;它需要用史料去印证、揭示、建构和解释。这样一来,人民历史学就成了一种通过历史的观照和文献的考察,揭示人生价值的秘密通道,展现历史故事的多彩样貌。

历史充满谜题,有无穷的未知数。我们在想象中建构历史,在细读中发现历史,需要作家以人民历史学的方式不断书写。一位历史学家曾说:“陈词滥调地反复说教,令未知数们(作者注:读者)饱而生厌,固为不可;然而如果用花言巧语来惯坏了未知数,却更是我避之唯恐不及的。若借着什么理论推荐半吊子的历史学,恐怕会招致贻害未知数的结果。”历史的书写往往带有作者本身的思考印记,也具有时代的风格,因此写历史就不单单是为了讲述一个个历史的故事,而是为了让我们的思考具有历史的洞见性和现实的反思性。向敬之善于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个人的评判,在形形色色的史料的抉择上加以叙事的表达,故而真实性、合理性、个人性和故事性,成为了我们阅读其作品的重要收获。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日记、家书和传记广为传播,但向敬之在《清史不忍细读》中提醒我们:不论其有多大的铸造完美人生的决心和魅力,曾氏所统辖的湖湘势力内部却因为各种矛盾和利益,形成了诸多的派系。在正统的历史记载中,往往只关注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忽略了其中的人事纷纭,比如从人民历史学来看,不单单有权力中心对地方集团的荣宠、设防、打压和利用,也有兄弟之间的顾忌、顾虑,还有新老部下之间的矛盾、摩擦,更有门人弟子之间的竞争、角逐,这些有关曾氏的故事在“帝国余晖”一部分有详细的描述,读者一览便知。

向敬之爬罗历史深处,剔抉细节精微,发掘被模糊的历史留下的启迪与沉思,从王朝末世迷离苍凉的灿烂一瞬中,微观历史的宏大格局。这契合人民历史学的内涵,满足着读者另一种需求:努尔哈赤凭遗甲十三副、属众数十人,为何敢挑战拥兵百万的大明朝?从天聪汗到崇德帝,皇太极为何要改变八王共议国政的祖制成法?多尔衮统兵入关诚惶诚恐,顺治帝推行满汉一体,为何内部矛盾重重?康雍乾盛世的背后,还有哪些尚待挖掘的隐秘?盛极而衰的大清王朝,如何走出中世纪、走近现代化、应对全球化?

大清帝国三百年,功过是非任评说。向敬之细读清史,旗帜鲜明地反对虚无主义的历史编造学,主张一种基于历史真实的想象。比如关于刘墉刘罗锅,通过今人的架空想象,让他成了一代名相的代表,几乎成为清人智慧而正义的象征。向敬之一针见血地指出,那只是“捏造”。那个驼背的刘罗锅,在历史真实中,只是一位怠政不为的巧官,谈不上有什么作为,更谈不上勤政爱民,与人民心中所期待、所想象的士大夫相距甚远。又如,著名的孝庄太后下嫁,狗血而有趣,冲突十足,人物形象丰满,长期以来是小说家的最爱,也是诸多影视作品所推崇的经典情节。但向敬之通过《清圣祖实录》《清史稿》《朝鲜仁祖实录》《鞑靼战纪》等细细查考,认定它只是子虚乌有的虚构,直指虚构出自南明反清名臣张煌言《建夷宫词》的炒作与诽谤。架空历史其来有自,而历史真相的考掘则需要书写者洞察秋毫。

      《诗》云:“君子至止,言观其旂。”以史为箴,斯为美矣。我相信,向敬之将会以更多的细读作品,发现明清史上更多的精彩和亮度。(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