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蓝田《吕氏乡约》的故事

来源: 蓝田县纪委           时间:2017-12-05 10:04

  20101112日,中央电视台10套《走近科学》栏目先后播放了《盗墓案背后的真相》和《千年古墓障眼法》,节目主要从文物保护、考古挖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报道,对《吕氏乡约》内容涉及不是很多。当时,我担任蓝田县三里镇乔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大学生“村官”)。当节目中提到“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来自蓝田县三里镇乔村时,我不禁为之一惊,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我便开始通过查阅网络资料、入户走访乔村吕姓群众、亲自到蔡文姬纪念馆、五里头小学、吕氏家族墓葬现场和桥村庙等历史遗迹中搜集“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的所有相关信息,并汇总整理成文稿,用手机录制音频,从网络搜集相关图片,独立策划制作了时长1个多小时的关于《吕氏乡约》的视频。之后,我利用进村入户走访村民的时间,一边开展日常工作,一边向村民宣传“吕门四贤”和《吕氏乡约》的内容和重大现实意义,并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宣传和推广“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当时,许多村民都知道吕氏庵,桥村庙会等,但很少有人能够详细了解“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在向村民宣传的同时,我也向村上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教育引导全村群众积极主动学贤、尊贤、践贤、传贤,使村里的每个人都能够深刻理解乡约的内容和践行的重大意义,在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中都能够感受到乡约的文化魅力,从而躬行实践,感化亲邻,联系各级文化部门深入挖掘“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的文化溯源,高标准规划建设集学习、体验、感悟和践行于一体的蓝田乔村《吕氏乡约》文化体验基地,让游客在此能够身临其境的穿越历史,立足现实,憧憬未来。 

  在随后的入户走访工作中,我逐渐认识了村民吕晓亮(我平时亲切地叫他“晓亮叔”),他平时在家主要养蛋鸡,自己搞养殖,妻子搞销售,一年的收入还算不错。当我向他提起宣传和弘扬推广“四吕文化”和《吕氏乡约》时,他很是激动,他说“蓝田四吕”就是他的祖先,自己就是“四吕”的后人,所以他对自己的祖先很崇敬。 

  我们真是相识恨晚。后来,村上在《吕氏乡约》的影响下,制定了乡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还成立了乔村“四吕文化”研究会。吕晓亮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其中,动员村民和各界人士筹资修建了“四吕碑”、成立了办公室,并通过办黑板报等形式,身体力行,影响乡人。随后的日子,他一边养鸡,一边研究“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并走遍四周各村,以求搜寻更多的关于“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的历史印迹。2011年年底,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蓝田乔村,去了咸阳长武工作。但对“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的研究、关注一直未变。 

  后来,我每次回到蓝田,一有空就去找吕晓亮了解“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的宣传推广情况,得知各级各界越来越关心和支持“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的宣传推广工作后,我甚是欣慰,激动不已。后来,镇上向我搜集“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的相关资料,我将制作的视频和整理的文字原稿全都奉上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时隔六年,我因工作调动再次回到了蓝田。如今,“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文化已经得到了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影响也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开始研究“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蓝田县为了弘扬本乡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结合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特赓续了《吕氏乡约》,精心编印了《蓝田新乡约》普及读本,并发放到村民手中以供学习践行。前不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陕西蓝田吕氏乡约:中国历史上最早成文乡约》,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陕西蓝田吕氏乡约,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引导基层用《吕氏乡约》教化乡邻,移风易俗,实现村民自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让《吕氏乡约》重新占领乡人的精神高地,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在传承“蓝田四吕”和《吕氏乡约》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一如既往地躬行实践,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国人,发扬光大,自信的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吕门四贤”· 

  为什么“吕门四贤”那么有名?据《西安府志》记载,吕氏兄弟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之家,其先祖为汲郡(今河南汲县)人,祖父吕通曾为太常博士,去世后葬于“京兆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于是吕家就在蓝田落户。吕氏兄弟共6人,1人早夭,5人登科,其中吕大防,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四兄弟皆登及第,很有名望,被后世称为“吕门四贤”,并在《宋史》中皆有传记留下。吕氏四兄弟在北宋朝廷均担任要职,不仅在政治上具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在文化、学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和贡献。他们学养深厚,学以致用,推行乡约以改善风俗,制定和实践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同时,他们还在考古学和文物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奠基性的贡献。 

  老大吕大忠曾官至宝文阁直学士,是西安碑林的创始人;老二吕大防曾接任司马光之职而当过宰相,主持元祐政坛八年,主持刻绘了《长安图》、《兴庆宫图》,同时还主持了杜甫草堂的重建,其《文献通考》流传至今;老三吕大钧曾师从张载,在同胞兄弟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曾著《诚德集》30卷,其中包括《乡约》、《乡仪》,统称为“吕氏乡约”,是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个村规民约,被奉为乡约的鼻祖,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主张“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关学道德礼教的代表作;老四吕大临是我国最早的金石学家,著有《考古图》十卷,是中国考古学的鼻祖。 

  ·《吕氏乡约》· 

  为什么《吕氏乡约》会被后人推崇至今?《吕氏乡约》,也被称为蓝田乡约。“吕门四贤”均有大量著作行世,但最能让他们美名远扬的一件大事,就是他们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所制订和实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被奉为乡约的鼻祖,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在本乡蓝田实行乡约,“遂使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吕氏乡约》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各方面,乡人互相帮助,互相劝善戒恶,目的是为了使风俗淳厚。为了让这些办法易于实行,并且能够持久,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推举约正主持其事,大家轮流担任值月。定期聚会,记录并赏罚善行恶行。这是民间发起的自治,由乡民自愿参。来者亦不拒,去者不追。 

  《吕氏乡约》中明确规定乡邻应互助互爱、“患难相恤”,对贫困但守本分的乡人,“众以财济之,或为之假贷置产以岁月偿之。”乡约制度其实质是一种民间的自治制度,所谓“官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而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制度又是民间乡村之间为需要救助者的自发救助。 

  《吕氏乡约》内容丰富,约规包含四大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患难相恤则是典型的民间自发相互救助。具体包括: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和贫乏七项,乡约中人据事情缓急,由本人、近者及知情者,告主事或同约,给予救助。救助的办法则按所受灾难的不同而有具体措施。如有水火之灾的“小则遣人救之,大则亲往,多率人救之,并吊之”。遇上盗贼之祸的“居之近者同力捕之。力不能捕,则告于同约者及白于官司,尽力防捕之”。有疾病之灾的“小则遣人问之。稍甚,则亲为博访医药。贫无资者,助其养疾之费”。 

  《吕氏乡约》可以说是蓝田“吕门四贤”实践关学“身体力行”良好作风的一个典范之作。这种《乡约》虽然是按照封建礼义的道德规范,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约束,但对于扬善抑恶,移风易俗曾是一种颇为有效的组织形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后来,明代著名教育家冯从吾赞扬说:自从《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