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寻芳丨八月桂花香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2020-09-27 14:49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农历八月,又被称为桂月。这时桂花开得正欢,走进江南小巷,微风拂来阵阵桂花香,淡雅而不疏狂,“虽非倾国色,却是恼人香”。

桂花,又名“木犀”,是中国传统观赏花木。关于桂花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南山经中的第一山招摇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据考证,招摇山在广西桂林,其南郊甑皮岩洞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曾发现桂花花粉化石,证实桂花在我国生长的历史可达到一万年以上。桂花的人工种植历史也有两千余年,汉朝上林苑内种有桂花,今天陕西汉中圣水寺内仍矗立一株汉桂,直径2.32米,应该是目前为止,世界最大的桂树纪录。

《丹桂图》沈周(明)

桂花自古就是美的化身,《吕氏春秋》称赞“无之美者,招摇之桂。”无之美者是什么样的呢?建安才子曹植给了我们答案,“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布天涯。”朱华翠叶流芳天涯,作为最早写桂花的诗,曹植的这首《桂之树行》写出桂花自然之美,美在桂树团团花叶葳蕤香气袭人。

在唐人眼里,桂花美在凌霜耐寒,有君子之德。桂花生在四季温润的江南,秋季盛放时香满天地,冬季严寒时依旧枝叶葱茏。“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初唐诗人王绩以一问一答,写出桂树风霜独秀、岁寒不凋的特性。“桂树何苍苍,秋来花更芳。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幽人重其德,徙植临前堂。”人们爱其坚贞,将它从山野移至堂前。

唐代诗人中最喜爱桂花的当属白居易。相传白居易从杭州转任苏州刺史时,因喜爱桂花,特地把杭州天竺寺的桂花移种到苏州城东,“子坠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 忆起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念兹在兹的还是天竺寺里的桂花。看不到山寺桂子,就种一丛桂树在厅前,“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校胜尘中。”

《丛桂斋图》文徴明(明)

600多年后,苏州画家文徴明所做的这幅《丛桂斋图》,当是白居易梦想中的书房。依山傍水的山房,掩映在桂花树荫之下。主人在亭中眺望湖光山色,穿插有致的山石树木,清雅的设色,营造了只属于江南文人的精致与闲雅。

在李清照的眼里,秉性温和、香远情疏的桂花就是花中第一。“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无须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外在低调内敛,内在娴雅淑静桂花招得梅妒菊羞,然而就是这样优秀的花儿,竟然不见于屈原的《离骚》,使得易安先生为桂花打抱不平。

《月色秋声图》马和之(南宋)

虽不见与离骚,宋人把超逸的桂花称为仙友、仙客,“山林做伴,松桂为邻”是隐士高人向往的生活,皎皎明月下,潺潺的流水,幽幽的虫鸣,高士树下临流而坐,沉吟幽思,优游自在令人神往。

《月中桂兔图》蒋溥(清)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桂花不是人间凡种花,而是广寒宫里的仙品。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称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传说吴刚被罚到月亮上砍伐桂花树,可是偏偏这棵树不会死也不会断,他只能被困在月亮上一直砍下去。这就是民间盛传的吴刚斫桂

桂子吹香清不眠,相逢还在翠屏边。一轮明月依人好,两载中秋特地圆。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桂花树下,人影成双,邀明月举杯,品人间烟火,不正是我们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