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纪检监察办案谈话

来源: 中国方正出版社           时间:2019-12-26 09:40

本书立足于审查调查工作实际需要,密切结合一线工作实践,系统阐述审查调查谈话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对审查调查力量构成、审查调查案件流程、心理分析、谈话技巧、笔录制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和详细解析,总结提炼纪检监察谈话工作技巧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为纪检监察办案提供针对性业务指导。

目 录

第一章 审查调查力量的构建

一、谈话人员

二、取证人员

三、谈话班次

四、审查调查的协作力量

第二章 证人拒证心理分析及应对

一、畏罪心理分析及对策

二、侥幸心理分析及对策

三、畏权心理分析及对策

四、畏言心理分析及对策

五、负罪心理分析及对策

六、情义心理分析及对策

七、患利心理分析及对策

、抵触心理分析及对策

第三章 谈话对象的心理研究

一、心理研究对于谈话的重要性

二、谈话对象的拒供心理分析

三、谈话对象心理变化的过程

四、个性心理分析

第四章 谈话中的语言和行为

一、谈话中的语言

二、谈话中的行为

三、谈话对象的微语言和微行为

……

精彩章节试读

证人拒证心理分析及应对

在纪检监察案件中,特别是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中,证人的口供尤为重要,这类案件多为典型的“一对一”案件或知情人极少的案件,行为手段隐蔽,无直接物证可寻,违纪违法人员也就有恃无恐,自以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要关键证人不说,自己就可以逃避党纪国法的处分,这也正是诸多被审查调查人员赖以高枕无忧的定心丸。所以,如何高效率地突破关键证人,获取证人的口供,对案件审查调查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在案件中,证人的拒证动力来源于其心理,打消证人拒证的心理顾虑是对证人取证的关键,也是对证人取证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只要能够成功打消证人拒证的心理顾虑,扫清其心理障碍,那么对证人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里,我们重点研究涉案证人的拒证心理和对策。

证人的拒证心理主要分为畏罪、侥幸、畏权、畏言、负罪、情义、患利、抵触八种心理,这八种心理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并存的。所以,在对证人的取证中,必须充分了解、把握对方的拒证心理,根据其心理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方法,逐一打消其各种心理顾虑,进而高效地突破证人。

一、畏罪心理分析及对策

畏罪心理在证人身上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那些已经涉嫌犯罪的证人,其畏罪心理是最主要的拒证心理,而证人的畏罪心理是具有矛盾性的,其处于证与不证的矛盾之中,既怕配合作证会因为自身的涉案行为受到处罚,又怕不作证会因为态度不好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针对这类心理,在谈话中要围绕“罪”字开展工作,利用其心理矛盾,因势利导,促其配合作证。

(一)主要表现

1.害怕作证后因为自身违纪违法行为而受到党纪国法惩处。

2.害怕因隐瞒、歪曲事实而受到党纪国法惩处。

3.更害怕因为涉案行为背上刑事责任以及其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后果。

(二)主要对策

1.施加罪责压力

证人的拒证心理既然是“畏罪”,这本身就有可以利用的地方,证人怕什么,审查调查人员就要好好运用什么,如果脱离了“罪”,那何畏之有,又拿什么来做文章呢?审查调查人员要充分利用证人的供与不供皆有罪的矛盾心理,不断向其施加压力,迫其配合作证。

(1)行为的罪责压力。要将证人自身所存在的违纪违法行为向证人讲清楚,让其明白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党纪国法,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纪检监察机关不是求着他谈问题,而是可以对其进行惩处的。对其处罚的关键在于其态度的好坏,在于其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取证工作。

(2)拒证的罪责压力。要向证人反复重申,在取证过程中,说假话、做伪证也是要承担党纪法律责任的,如果在与纪检监察机关的谈话中做出虚假的证言,也要承担相应的罪责;不但其涉案行为的罪责难以逃避,还要罪上加罪,承担伪证的罪责,使其明白,除了向纪检监察机关如实交代问题,没有其他出路可走。

2.态度考量出路

审查调查人员在对证人进行罪责的施压后,应再给其留条退路,让证人感觉到纪检监察机关主要对象不是他,他只是证人的身份,只要能主动配合调查,纪检监察机关愿意网开一面,可以给其从轻、从宽或免予处理,从而打消其畏罪的心理,促使其如实地交代问题。

要多进行典型案例的教育,多向证人列举一些因为拒证而受到党纪国法惩处的案例,让其相信,纪检监察机关敢于动真格,同时,也要列举一些主动配合、如实交代涉案问题而没有被追究纪法责任的案例。通过对比,突出态度的重要性,让其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配合审查调查。

3.策略地表示理解

审查调查人员可以适当站在证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表明证人其实也是违纪违法行为的受害人,涉案行为也是迫不得已,也不是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策略性地对其表示理解和同情,让证人觉得纪检监察机关通情达理,关心自己,肯定也愿意拉自己一把,只要配合取证不会受到处罚,从而打消其会被惩处的心理顾虑,促使其如实作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