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的世界史

来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时间:2018-01-17 17:27

   

  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谷蕾 李小燕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编辑推荐 

  《大人物的世界史》是西蒙·蒙蒂菲奥里的经典作品。《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旧金山纪事报》等众多媒体好评推荐!“这本书让人根本停不下来!”(《泰晤士报》评论)蒙蒂菲奥里以小说家般的叙事才华,讲述100多位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人物的生活和故事,从而构筑了人类三千年的世界历史。那些我们所熟悉的人物,诸如恺撒、拿破仑、莎士比亚、丘吉尔等历史人物,在他笔下,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以及不为人知的一面。 

  内容简介 

  历史不由少数人塑造,但他们或多或少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他们是先知、国王、皇后、诗人、艺术家、哲学家、征服者、探险家。他们或高尚、勇敢,有着独特的魅力、智力和创造力;或鲁莽、蛮横、厚颜无耻、近乎疯狂;或者,是这两者的结合,是英雄和野兽的矛盾体。 

  西蒙·蒙蒂菲奥里以生动的笔触、翔实的资料,依年代顺序,讲述100多位历史巨人的生平与逸事,由此构成了一部横跨3000多年的世界史。 

  作者简介 

  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1965年出生于英国,知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他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专业,著有《耶路撒冷三千年》《青年斯大林》等多部历史著作。其作品被翻译成50余种语言,先后斩获英国科斯塔传记奖、美国《洛杉矶时报》传记图书奖、法国政治传记大奖,以及奥地利克莱斯基政治文学奖等众多大奖。 

  《新闻周刊》评论西蒙·蒙蒂菲奥里说,他能将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他知道怎样才能让历史变得浅显易懂;他的博学、睿智使人忍不住想向美国国务卿推荐,聘请他担任幕僚。 

  译者简介 

  谷蕾,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副教授,出版有《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失败模式研究》《流动的恐惧》《流动的时代》等专著,另有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 

  李小燕,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精彩书摘 

  前言 

  孩提时代,我曾读过一篇小文章——正如本书中收录的这些文章一样——讲的是有关19-20世纪的俄国。我对这个故事很入迷,接着又读了很多关于那一时期的故事。多年以后,我埋头于厚厚的俄国文献中,为了我的第一本著作做相关的研究。我的目的是鼓励读者去更多地发掘那些大人物的生平——正是这些人,不论男女,造就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 

  但是历史并不仅仅像是一台随着时间推移,上演一个个令人震惊的事件的戏,我们必须理解我们的过去,这样才能理解现在和未来。“谁掌控了过去,谁就掌控着未来。谁掌控了现在,谁就掌控着过去。”《一九八四》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曾这样写道。 

  本书是一本个人传记的合集,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收录历史大人物姓名的名单永不可能完整,也不可能完全令人满意:我选择了这些传主,因此这份名单带有主观性。可能你会觉得有些人被漏掉了,而被收录的其他一些人,你则对他们的入选持有异议:这正是这份名单有趣但又使人感到挫败的所在。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发现一些很熟悉的名字——比如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约翰·肯尼迪、耶稣、俾斯麦和温斯顿·丘吉尔——但还有一些,可能你并不知道。现代世界是由近东和远东所主宰的,因此你不但可以找到我们 “传统意义”上的领袖,如亨利八世、乔治·华盛顿,还可以找到当下新兴国家的开创者:沙特阿拉伯的奠基者伊本·沙特等。 

  我开始做这个项目时,曾试图将这些人物分成 “好”与 “坏”两个阵营,但我意识到,这只是徒劳之举,因为许多历史人物——比如拿破仑、克伦威尔、彼得大帝——都极具多面性、复杂性,既有闪光点,也有性格缺陷。此书把对这些人物作评判的权力交给读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萧伯纳曾说:“理性的人使自身适应这个世界,非理性的人使世界适应其自身。因此只有通过非理性的人才能实现改变。”有时,天才与白痴只有一步之遥。挪威人有这么一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stormannsgalskap”,意为 “伟人的疯狂之处”。 

  过去的半个世纪,许多历史老师似乎对怎样将历史讲得索然无味乐此不疲,把历史讲得沉闷无趣,重复讲着死亡率、每户家庭消耗煤的吨数以及其他一些经济数据。但仔细研究每一个时间段就会发现,历史人物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不论是古代的贵族,抑或是当代的政治家,情况大抵都是这样。21世纪,回顾“九一一事件”后的这段历史,没有人会质疑,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个性特点影响甚至决定了美国所实施的政策。普鲁塔克在描述亚历山大大帝和恺撒大帝生平时有句话很应景:“我所写的不是历史,而是鲜活的人物;对于许多霸业,我们无法简单地称其道德或不道德。一句话或一个调侃,比一场夺走成千上万人生命的战争更能说明历史人物的性格。” 

  列奥尼达一世 

  LEONIDAS 

  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80 

  列奥尼达倒在了战场上,他是一位真正的热血男儿。许多著名的斯巴达将士倒在了他身旁——他们的名字,正如所有三百勇士一样……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希罗多德,《历史》第七卷 

  列奥尼达和他的三百勇士在面对强大的波斯人时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世人传唱。作为一名斗士,列奥尼达鲜有敌手,为了希腊的自由,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塞莫皮莱组织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为希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鼓舞了希腊人的士气以战胜试图征服他们的强大的波斯军队。 

  希腊与波斯作战长达十余年。波斯人誓要将希腊并入他们的帝国,希腊并不妥协,面对此情,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召集了古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强大军队。公元前480 年,波斯大军的船队穿过达达尼尔海峡,沿着海岸进军希腊的心腹地带。薛西斯一世入侵的脚步不可抵挡,希腊的溃败几乎已成定局。 

  在波斯入侵约十年前,列奥尼达继位,成为斯巴达领袖。斯巴达是一个城邦,旧称拉西第孟尼亚(Lacedaemonia),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方。英语中“laconic”(意为“简洁的”)一词正是来源于此,因为斯巴达人以他们简练的语言表达而著称——斯巴达人坚毅的品质是最好的诠释,列奥尼达和他的战士们展现了斯巴达人的坚毅。 

  对于斯巴达的男性来说,只有一种职业选择:成为一名战士。斯巴达的教育系统十分残酷,但又十分有效。依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所言,斯巴达的男性长大后完全属于“他们的国家,而非他们自己”。 

  公元前7世纪,传说中的吕库古国王(King Lycurgus)建立了斯巴达的法律体系,斯巴达体制因此变得僵硬刚性。创新就是犯死罪,个人主义被无情地消灭。斯巴达人不欢迎外国人。他们不使用钱币,而是用铁条代之。所有人都食用同样的食物。破坏斯巴达团结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 

  斯巴达在婴儿出生后就开始挑选战士。元老院的成员会检查所有的男婴,患病或畸形的婴儿会被淘汰,扔到山坡上自生自灭。身体强健的婴儿注定会成为城邦的保护者而非负担,他们被送回各自父亲身边,交由保姆抚养长大。 

  7岁时,男孩们会被交由城邦照顾,他们将被塑造成世上最坚毅的战士。经过多年体育和竞技的磨练——经受这些磨练时他们都赤身裸体——他们身上阴柔优雅的一面不复存在。斯巴达人钟情于这种锻炼方式,因此雅典人戏谑地称他们为 “大腿展示者”(phaenomerides)。 

  男孩们只学习战场上需要的技能。识字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而音乐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提振士气的作用。他们褒扬机智、坚韧、勇敢的品质。男孩们都睡在自己用灯心草做成的毯子上。他们要接受饥饿训练,被刺激着要么主动寻找食物,要么偷取食物,只有在被抓到时他们才会被惩罚。 

  男孩们还要接受鞭笞挑战,测试他们心理和生理的承受能力。一些男孩因此死亡,但只要他们没有露出一丝胆怯,在他们死后,人们就会建塑像纪念他们。男孩们还进行分组格斗,整个过程中他们都会保持野性。他们还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在野外生存很长时间。 20岁时,这些战士——同时也是公民——就结束了他们的训练,其中的精英会被送至野外像游击队员一样生活,将奴隶作为作战训练的靶子。 

  30岁之前,所有的青年男性都必须生活在军营中。城邦鼓励男性结婚,但只可以偷偷地与妻子相会。普鲁塔克写道:“有些男性在天亮看清自己妻子前,妻子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这并没有什么影响,他们所受的教育形成了难以割裂的纽带。普鲁塔克还写道:“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独自生活,只不过是与其他男人共同生活。” 

  “一座城若是由勇敢的人保卫着,将牢不可破,而砖墙却做不到。”吕库古曾如是说。斯巴达的公民不工作——奴隶才干这个,斯巴达的奴隶数量与公民数量之比达到了25:1。斯巴达的公民生来就是为了战斗,从这个角度来看,三百勇士在塞莫皮莱的英勇牺牲就不足为奇了。 

  据说,德尔菲神谕曾向列奥尼达预言,只有牺牲一位是海格力斯后代的国王才能将他的城市从毁灭的边缘拯救回来。列奥尼达是斯巴达的第17任国王,他知道,他的家族一直自称是海格力斯的后代,血脉传自宙斯。希腊众城邦当时已笼罩在恐惧之中,各城邦的代表聚集在科林斯讨论如何应对薛西斯一世的入侵。列奥尼达请愿带领手下迎击波斯大军,地点就设在唯一的关卡——塞莫皮莱的羊肠小道。 

  战争伊始,希腊并无胜算。雅典军队出海迎战波斯军队,而其他城邦则顺从命运,将注意力集中于确保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取胜。列奥尼达只召集到不足7000人来迎战强大的波斯军队。即使斯巴达本身,因忙于纪念活动,以及意欲保留军力保卫通向塞莫皮莱的大门——科林斯海峡,也只给了国王300位士兵。列奥尼达只挑选了那些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继承父亲职位的战士,抱着必死之心奔赴战场。他对王后说:“嫁个好男人,去过儿女绕膝的生活。” 

  斯巴达人寡言少语的智慧形象使得他们英勇无畏的传说传遍世界。薛西斯一世的使者要求列奥尼达下令让士兵解除武装,列奥尼达回答道:“若要我们的兵器,自己来取。”他手下的战士同样拒绝了敌人的要求。波斯人威胁要用射出的箭挡住阳光,一位斯巴达勇士回答道:“真要能射这么多支箭才好,我们就可以在暗影中决一死战。” 

  探子向薛西斯一世汇报说,斯巴达人都在摩拳擦掌,整理行装。薛西斯一世坚信自己必将赢得胜利。但第二天,一波又一波波斯士兵企图冲破防线时,上千人战死。跟上的波斯士兵只能越过堆积成山的同伴们的尸体,并发现自己也身处死亡陷阱之中。进攻持续了三天,成千上万的士兵死在了这一小支希腊军队面前。薛西斯一世决定退兵,重新制定破敌之计。 

  若不是出现了一个叛徒,德尔菲神谕的预言可能就不会灵验了。一个叫埃菲阿尔忒斯的希腊叛徒给波斯军队指了一条通向希腊防线后方的道路。列奥尼达无力回天。他让大部分战士撤退,700名特斯佩亚战士(Thespians)留了下来,400名底比斯战士瞬间作鸟兽散。列奥尼达和他的三百斯巴达勇士殿后,以延缓波斯人的进攻,同时保护撤退的希腊人。他们知道,自己将战死沙场。 

  他们手持长矛作战。当长矛断了,他们拔出剑继续战斗。当剑也断了,他们撕咬敌人,直到战死。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估计,这一小支军队消灭了两万波斯士兵。薛西斯一世自知赢得不光彩,但无处发泄心中的怒火。当找到列奥尼达的尸体时,他下令砍下列奥尼达的头颅,将他的尸体钉在十字架上。40年后,列奥尼达的尸首终于被送回斯巴达安葬,带着他应有的荣誉。 

  列奥尼达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精神鼓舞希腊人团结起来,为了自由而战。他们随后在海上(萨拉米斯)和陆上(普拉蒂亚)战胜了波斯军队,薛西斯一世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踏上希腊土地的波斯王。斯巴达勇士战死沙场,虽败犹荣。他们牺牲之地塞莫皮莱的一个地标石上刻着这样一段铭文以纪念他们 : 

  路过此地的陌生人,请带话给斯巴达人,说我们履行了诺言,长眠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