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醇儒曾巩

来源: 学习时报           时间:2022-09-07 16:54

被誉为“醇儒”的曾巩,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而且是北宋文坛大家,长于散文,其文风“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成一家”,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为人、为文、从政皆有建树,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博览群书的习惯养成、家学渊源的耳濡目染、坎坷经历的不断磨练和良师益友的共同扶持息息相关。

博览群书获感悟。曾巩读书经历丰富,历经孩童时期的启蒙阶段、南轩躬耕陇亩的苦读阶段和史馆校勘任职期间的广读阶段。他在《学舍记》中回忆道:“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通过博览群书“广其学而坚其守”,广博的知识为他后来文学上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且培育了他的清正品质。后来在仕途不顺抑或是人生失意之时,他没有选择消沉和随波逐流,而是转向圣贤之书中去寻求理趣。读书使他在散文创作上更加成熟,他的创作经历了多个高峰期,特别是在第一个高峰期南轩耕读时期,耕作之余,他偕弟辈们结茅自休,力学不止,所学涉猎六艺百家、史籍笺疏、兵权历法、方言地志,给后世留下很多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墨池记》和《宜黄县县学记》是典型代表作。

家学渊源受熏陶。出生在世代书宦家庭里的曾巩,受到的家庭濡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塑造了耿介的品格。影响人物主要是其曾祖父曾致尧。《南丰县志》所记的一则传闻即可见一斑:“初,致尧尝宴见,太宗从容语及内帑充牣,甚自喜。时方忧旱,致尧即奏对曰:‘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为富也’。帝为之动容。”曾致尧这种貌似迂阔而实则耿介的性格,对曾巩影响很大。二是培养了重民的情怀。影响人物主要是其父曾易占。曾易占官阶不高,只做过几任知县,但却很关注民情,主张“治天下必先之以名教”。这个思想深深影响了曾巩。三是激扬了其著述的创作才华。曾氏是文学世家,其一、二、三世祖,皆长于著述,而且其伯父曾易简、叔父曾易持也都长于诗文,这些都为曾巩成为散文名家营造了良好的文学环境。

坎坷经历得锤炼。仕途道路上,曾巩经历了16年科举求仕生涯、8年京城校勘史馆仕涯、12年辗转多地的外任生涯,直到晚年才短暂的复京任职;个人生活中,他多次经历“落叶添薪之苦”和骨肉至亲的撒手离世,可谓是仕途多舛、家道坎壈。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见尽世情险恶之难测、饱尝生活艰辛之清苦,但他“嗟予计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颓”的雄心与抱负不曾有丝毫改变。在他外任期间,熙宁四年,被调往齐州任职。在齐州,他大力兴修水利、整治治安、开设学堂、贯彻新法,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从而获得了齐州百姓的拥戴。留下了在他离任时,老百姓绝桥闭门挽留,他不得不乘夜而去的佳话。

良师益友共扶持。曾巩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良师益友的帮助与扶持。说到良师益友,不得不提到欧阳修和王安石。欧阳修并非只将曾巩视作最得意的门生,更引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经常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对其“不以众人待之”。嘉佑二年,欧阳修奉命知贡举,主持科试,曾巩及第。嘉佑五年,欧阳修举荐曾巩充任馆职,他非常重视曾巩的才能。而王安石和曾巩曾是挚友,他们被彼此的文采深深折服,后来虽因政见不同而疏远,但王安石给过曾巩以很大的帮助。庆历三年,曾巩参加科试落榜。南归时,受到一些讥讽和嘲笑。对于这些飞短流长,王安石写了《赠曾子固》《答段缝书》等诗文为之辩诬,“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这对处于困境中的曾巩无疑是相当有力的支持和声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