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来源: 学习时报           时间:2024-02-18 16:23

公元1050年,王安石任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期满,去官返回故乡江西临川,途中游览江南山水名胜,登上杭州灵隐山东南的飞来峰时,远眺钱塘江,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名篇《登飞来峰》,其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句展现出诗人“登高望远、不畏艰险、矢志不渝”的远大抱负,为后来的变法埋下伏笔,诗句流传深远。

  “志存高远、不畏艰险、矢志不渝”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无数仁人志士胸怀富民强国的理想,通过其身体力行展现出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唐代诗人王勃路过江西南昌,登临滕王阁,写下天下第一骈文《滕王阁序》,1000多年过去了,世代流传脍炙人口。当时的王勃人生失意处于低谷,在文中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时,并没有灰心丧气,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而是在文中写下“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文字,其志存高远之情跃然纸上。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陆贾《新语·慎微》亦有“邪臣之蔽贤”句。自古以来,有君子就有小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他主张对内任用贤能,严明法度,变法图强,增强国力;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一生以强国安民为政治理想。他深入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顽固势力进行斗争。他明知会遭贵族排挤毁谤,却“不畏浮云”,“忍而不能舍也”,结果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然而,屈原却不失其志,始终心怀国家富强,百姓疾苦。在忧愁幽思中作《离骚》。《离骚》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并展现了志存高远的政治理想和高洁的人生品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等名句至今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浮云”遮挡,很容易使人丧失理想信念和政治抱负。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最重要的是要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拒不投降。严冬季节,大雪纷飞,苏武受尽折磨,九死一生,被流放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唯一与苏武做伴的,是一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面对匈奴高官厚禄的引诱和长达19年种种非人的折磨,苏武始终意志不动摇,持节不失。与苏武有着相似经历的张骞,不畏艰险两度出使西域。面对匈奴种种威逼利诱,张骞均“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在匈奴一直留居了10年之久,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张骞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中国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不畏浮云遮望眼”需要登高望远。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代诗人王勃说:“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只有登高才能看清楚山川本来的面目。唯有登高望远,才能不困于世俗偏见,不被事物表面的假象所迷惑,临事而不惑,透过事物去看清事情的本质,而不被浮云所迷惑。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其《病家两要说》中将这一道理说得更加清楚,“譬之升高者,上一层有一层之见,而下一层者不得而知之;行远者,进一步有一步之闻,而近一步者不得而知之”。人生做学问都好比登高,上一层就有上一层的风景,就有上一层的境界和见识,低一层就无法体会和理解。正所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人生就好比长途跋涉,前进一段路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色、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而迟一步就无法感知。

浮云遮挡极易使人做事不能善始善终,《诗经·大雅·荡》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讲述了一个道理:人们在开始做事时往往热情高涨,如果遇到浮云遮挡,激情开始降温,最后事情总是不了了之或是草草收场。但是历史上不畏浮云、矢志不渝的人和事也不鲜见。愚公面对家门前的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苦于祖辈饱受封闭、贫穷之苦,动员和带领全家想挖平险峻的大山,最终感动上苍,造福了子孙后代,愚公精神百世流芳。巨鹿之战中,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破釜沉舟,自断退路,以明心志,打得秦军落花流水。越王勾践被吴国大王夫差俘虏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时刻警惕和告诫自己不要忘记灭国之辱,最终消灭了强大的吴国而成为一代霸主。

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有浮云遮挡。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