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加速研制,曾有一个代号“523”的秘密项目也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

来源: 保密观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0-09-11 11:23

2020年,一场骤然袭来的大疫,

以刻骨铭心的方式植入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

从深冬至暖春,

全民动员、举国上阵。

4万余名医护人员从祖国各地奔赴抗疫一线,

倾己之力、无惧死亡,

用血肉之躯挡在人民与危难之间。

经过艰苦奋战,

中国成为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之一。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向祖国英雄致敬》的乐曲声中,足球比分网主席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颁授勋章奖章。

中国防疫专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交上了满意的成绩单,也为全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贡献。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现场

事实上,同样的大医精诚、同样的大爱无疆,50多年前就曾在祖国大地上发生。那时,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疟疾之战深扰人类,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屠呦呦于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

 

“523”项目,严格保密

20世纪60年代初美越战争期间,正值疟疾肆虐横行,困扰全球,能否抵抗疟疾,成了越南战场上美越双方的“胜负手”。

美国为解决这一难题,专门成立疟疾委员会,筛选了20多万种化合物,但都没找到理想的抗疟药物。当时的越共总书记胡志明亲自来到中国,向毛主席发出援助申请,希望中国施以援手。毛主席当即决定,兴举国之力研制抗疟药物援助越南。

毛泽东和胡志明

1967年5月23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会同国家卫生部、化工部、国防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共同承担此紧急军工项目。为了保密,以开会日期为代号,即“523”项目。在相关工作会议上,对此项任务提出了严格的保密要求,比如,要求临床使用以及定型生产的药物一律使用代号,参与项目人员在政治方面绝对可靠等。

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期间,全国几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处于停顿瘫痪状态。而“523”项目却集中全国科研力量,迅速开展。当年“523”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助理员施凛荣说:“特殊时期,其他项目都停了,只有‘两弹一星’和‘523’项目没有停。”

默默耕耘,以身试药

当时的中国,科研和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523”项目组决定在传统中医学中寻找新突破。1969年1月,屠呦呦承担了“523”项目的课题任务,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

屠呦呦

她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后在《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有记载

经过多次试验,1973年,青蒿素临床试验取得喜人结果,“523”项目办公室确定青蒿素为抗疟疾研究的攻关方向,一方面安排青蒿素简易制剂研究,尽快拿出抗疟疾成药,另一方面则加快青蒿素化学结构测定和改造的研究。

期间,为了加快抗疟药物的研究进程,屠呦呦等三名科研人员申请成为首批人体试验“小白鼠”,以证明药物是否安全。

科研人员亲身试药

失败与成功交织出青蒿素曲折的探索过程,每一次突破和发现,都凝聚着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1978年11月,“523”项目组召开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科研成果鉴定会,宣告了青蒿素的诞生。

如今,曾参与“523”项目的医疗科研人员,基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提炼青蒿素的屠呦呦、罗泽渊,临床上验证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以及甘当奠基石的无名英雄们,都值得被历史铭记。

50多年前,中国用长达10多年的艰苦长跑攻克疟疾,今天,中国防疫专家带着责任、使命,为实现新冠疫苗正式面市全速前进。

陈薇院士采访记录

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