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卧底暗访竟当上公司高层:隐秘采访真正的底线在哪里

来源: 保密观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1-03-26 09:43

近日,有这样一则新闻为大家所津津乐道。记者老K为揭露某二手汽车交易平台欺骗消费者的问题,卧底成为销售。为了拿到核心证据,他“一着急一努力”便升到了公司二把手。这样他就能够接触到公司所有的内部资料,开展调查取证也就一帆风顺了。

老K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无间道”,获得了真实丰富的新闻素材,充分发挥出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他使用的正是隐秘采访的方式。

隐秘采访由来已久

隐秘采访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以体验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也被称作隐性采访、秘密采访、卧底采访、暗访等。

1890年1月,美国女记者娜丽·布莱开创了隐秘采访的先河。

娜丽·布莱装疯卖傻进入一家坐落在罗斯福岛上的精神病院开展秘密采访,查证外界所流传的其中逼疯正常人、虐待病人等罪行。10天后,报社通过执法机构将她从精神病院解救出来。她将自己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报道《疯人院十日》,分期发表在《纽约世界报》上,在当时轰动一时。纽约政府由此决定为精神病人的救助事业增加拨款。这名勇气可嘉的女记者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隐秘采访并收获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新闻实践意义。

在中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邵飘萍,在自己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将隐秘采访作为一种采访技巧专门阐述,谓之“做戏”。他自己也曾两次“巧做戏”,通过隐秘采访揭露了当时北洋政府软弱无能、昏庸腐败的丑行。

邵飘萍

隐秘采访饱受争议

新闻受众对于隐秘采访非常欢迎。一些知名的新闻栏目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经常会使用暗访、偷拍、“卧底”等方式,对一些通过正常采访无法获得的新闻素材进行深度、真实地报道,全面揭露违法违纪行为,将媒体的监督作用发挥到极致。节目播出后往往迅速成为新闻“爆款”,让人大呼曝光得痛快,期待多一些这样的暗访。

传奇卧底记者崔松旺伪装成智力残障人士,亲身经历被招募、买卖和奴役的整个过程。最终协助警方控制了8名黑窑厂老板和招募人,解救智障工人30名

隐秘采访在带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从法律、道德伦理的角度质疑其合法性、合理性。

2015年,一名记者卧底江西高考替考组织,提供自己的照片给组织者,用伪造的身份证进入考场参加考试。在高考第2日,多名替考团伙被抓获。记者胆大心细、深入虎穴的暗访行为受到广泛赞誉。但是,他利用假证件替考已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因其主动举报、配合行政机关查出违法行为,才得以免于行政处罚。

从这些轰动一时的卧底采访案例中可以看出,隐秘采访常常游走在法律边缘,很容易使记者和新闻媒体因采访过程中的偷拍方式、记者的伪装身份或者新闻成稿侵权陷入法律纠纷之中。隐秘采访的客观环境对于记者的人身安全往往也会构成威胁。

保密红线禁止触碰

目前,我国对于隐秘采访的程序、原则及要求等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约束,这就要求记者在进行隐秘采访时,对于“量”和“度”都要把握好。

在采访方式上,要限定隐秘采访所使用的新闻事件范围,将其作为“新闻报道最后的方式”,避免隐秘采访的滥用;在采访过程中,要坚持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背道德底线,把握采访尺度和内容披露尺度,动机纯正、摒弃猎奇和探秘心理。特别要注意在确保新闻质量和准确性的前提下,严禁踏入保密禁区:不得侵犯、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近日报道的记者暗访某连锁火锅品牌卫生状况的新闻

2015年,一名媒体记者乔装进入临时手术室,偷拍某不幸亡故女歌手捐献遗体角膜的全过程,引起了公众谴责,记者偷拍遗体行为被认为严重侵犯隐私,该媒体随后公开发表了致歉声明。

隐秘采访都是在当事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旦公开播发对于涉事人本身的正常生活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采访以及后期新闻处理过程中,要尊重和保护受访者隐私。比如在某卫视的新闻栏目中,记者暗访黑网吧揭露未成年人上网情况,后期节目播出时对其中出现的中小学生面部形象都进行了技术处理,注意到了对未成年人隐私的保护。还有一些记者隐秘采访的场所如果是非公共场合的,也需要注意对涉事人形象采取保护措施。

除了尊重和保护公民隐私权外,记者在进行隐秘采访时,不得扮演国家公职人员身份,更不能因为片面追求轰动,采访、拍摄涉及国家秘密以及侵犯商业秘密的新闻内容。

隐秘采访在零距离触及事实真相的同时,更应该严守有关法律法规,不越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