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苑

来源: 泾渭           时间:2019-03-13 09:38

认真做好三分钟 

    原定宇 

  前一分钟是历史。好也罢,坏也罢,已铁板钉钉,无法更改。只能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关键在于剔除消极因素,放下思想包袱,不在懊悔中徘徊,丧志而忧郁成疾。 

  后一分钟是展望。憧憬理想,产生欲望是人之天性。实现美好未来,均在启智勤奋之中。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正能量,坚定迈向成功的脚步。 

  中间一分钟是现实。做事客观评估,三思后行,踏实认真全力去做,定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人生在世,都在走旧问题不断解决,而对新问题不断求索,无限循环的过程。要以平常心处世,不失时机调整心态,客观诚恳看问题,准确把握“度”字。那么,一切都在迎刃而解之中。(作者系市纪委退休干部) 

    

养成律己好习惯 

     

  习惯,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长时期里逐步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日常生活中,习惯问题无处不在,从生活到做事,从思维方式到价值观念等,在人们若干次重复后巩固下来并变为一种需要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的习惯。良好习惯或不好习惯每个人都有,且一旦形成,就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 

  律己习惯是一种意识自觉。好习惯外能树形象、内可强素质。律己习惯不仅是品行修养的体现,也是能力素质的展示。人在成长道路上,好习惯浓缩了无数经验,蕴含着很多好方法,比如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维习惯、好的工作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好的锻炼习惯等等,这本身就是一种意识自觉。有了这种自觉,学习会更主动,思维会更深刻,生活会更规律,锻炼会更积极,工作能力就更高超。因此,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一定要坚守,以滋养心气、助推能力,使自身的能力素质稳步提升。 

  律己习惯是一种文化修为。律己是一种文化自觉,达到了这个层次,律己才能成为习惯;只有成为习惯,律己才能伴随终生,始终使自己行止有度。因此,这是一种高境界的文化修为,只有律己功夫到家的人,才能以身示范、万众敬仰。周恩来从年轻时就严格律己,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相伴终生。他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写过一副自勉自律的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他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时时处处都在按照这副对联的要求修炼自己,生前得到万民爱戴,身后受到世人追思。 

  律己习惯是一种自胜之道。律己好比“定海神针”,能够让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面前,稳住心神、挺直腰杆。人不律己就会成为情绪和欲望的奴隶,脚跟不稳、脱缰出轨。因此,律己者自强自胜。比如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见利不见害而犯错、犯罪;如有人求你办事给了个红包,你一旦收下,便成为食饵之鱼,随时有可能被钩住,落得可悲的下场。而律己者则能不为物惑、不受财诱、不被色迷,有严格的自我控制意识,形正影直、自律自强。因此,一定要认清“利自微而始,祸自微而生”的道理,养成见利思害的好习惯。只要养成了律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自律者胜,自胜者强”。 

  律己习惯要在实践中养成。好习惯不会凭空产生,要靠平时的实践养成。养成律己好习惯,要以久久为功的恒心、水滴石穿的韧劲、一步一动的实劲,切实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磨砺,做到习惯在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一定要保持对权力的敬畏之心,脑中时刻有戒尺,言行处处有规矩;坚持不忘初心、不改本色,自觉做到洁身自守,甘于淡泊吃亏,远离利益诱惑。更要坚持做到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管住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工作和生活习惯,做老实人、干老实事,慎初、慎独、慎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循规蹈矩、依法履职、按章办事。唯有如此,方能行稳致远、泰然人生。 (作者系市纪委办公厅秘书处负责人) 

    

游内乡县衙记 

  孔令国 

  知道世界上有内乡县衙是从一副楹联开始的,“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朗朗上口的四十四个汉字很是朴实,却让人回味无穷。对仗工整,寓意深刻,而且通俗易懂。 

  我一位同事老孙的家乡就是在河南省内乡县,说起家乡的湍河,特别是县衙,老孙简直就是眉飞色舞,兴奋异常,骄傲地说,“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霍州署合称“中国四大古衙”,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也是国内第一座官署衙门博物馆。多次表示一定要带我们去上一次。当我们漫步在内乡县东街,看到气势庞大的清代建筑群时,才感到老孙的骄傲虽有夸张但还是比较恰当的。 

  随着导游带着河南口音的普通话,我们走进了这个富有文化传奇的县衙,县衙门首之左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知县易三才等所立的《三院禁约碑》,是整饬吏治、倡导廉政的珍贵实物资料。看到第一个建筑叫照壁,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形建筑物。照壁的正中在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贪”,这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贪婪之兽,传说它能吞下金银财宝,从画上可以看到它的脚下和四周尽是宝物,但它并不满足,张着血盆大口,妄图吞吃天上的太阳,结果却落了个粉身碎骨,葬身悬崖的可悲下场,照壁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创,主要是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这大概就是古时的廉政宣传吧! 

  照壁对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的南面书“菊潭古治”,北面书“宣化”二字,是知县每月的初一、十王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大门面阔三间,明间为过道,东间的前半间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击鼓鸣冤之用;西间的前半间立有两通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更增加了县衙的威严。大门是门子打更报时、监管进出人员的第一道防卫之门。我们进大门后,现在看到东边的建筑叫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西边建筑是膳馆和国内仅存的清代监狱。从大门古巴大堂百米甬道的中央有道门,叫仪门,是官府的第二道门。中间的大门过去时常不开,只在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州、府官员时才可打开;仪门东西两边还各有一个小门,东边的门叫生门,过去时常开着,供人们的日常出入,西边的门叫“死门”,又叫鬼门,当犯人被判处死刑之后,从西门拉出去行刑,所以旧城处决犯人叫走西门或上西天。 

  过了仪门,我们看到的这座高大壮观的县衙的大堂了。大堂前甬道的两侧,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弄、工房。六房是旧时衙门的职能办构。大堂东边的建筑为县丞衙,西边的建筑为主簿衙。县丞、主簿分别为八品和九品。大堂是知县发布命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大堂的抱柱联是清代的御史魏向撰写:“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如负国何忍负之”。堂中央的设施叫”暧阁“,是专为知县审案设的公堂,暧阁的正中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着审案用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绿头签是用来捕人的;红头签是刑签,下令动刑的。看到暧阁和正面屏风上绘“海水潮日图” 中的“白鹇鸟“,我隐隐忽忽记得好像是正五品官的标志,看到我疑问的眼神,导游专门进行了解释,过去一般的县令是七品,而内乡过去统管的辖区较大,包括现在的西峡县的全境,许多内乡县令都是五品。 

  大堂、二堂、三堂为中轴线上体量不同的三大主体建筑,是知县举行重大政务活动、预审案件和办公起居之所,均面阔五间。 

  进入二堂,这里是知县调解处理一般案件的地方。堂肖抱柱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这是要求为官者即要做到法律面前亲疏平等,又要做到对证据不足且有疑问的要慎重对待,从轻发落,避免冤枉好人。这副对联用到“亲、故、重、轻”四个字,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时代为官者的执法思想,平仄顺畅,恩威并施。二堂正中悬一匾额“琴治堂”,这里的“琴治”是引用了《吕氏春秋》中的一个典故,说的是宓子践在任单父县令时,身不下堂,鸣琴而治,轻轻松松地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后任县令巫马期却奔波于民间,凡事都要新自去做,他便去问宓子践这其中的缘故。宓子践就告诉他说,我是重人,你是重于出力,用人者安逸,出力者当然劳累,后来的人们就用“琴治”来比喻鸣琴而治,以此来称颂为官者知人善任、政简弄轻。后来的地方官们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用人之道能够与宓子践相比,就把二堂称为“琴治堂”二堂靠墙放置的是刑具。东侧放笞杖,即打板子时用的竹板子。西连有夹棍。拶子是清朝时审讯女犯专夹手指的型具。夹棍这种弄具始于宋代,俗称“三木之刑”,专夹小腿,适用于一些证据确凿却拒不吐实情的男性案犯。 

  夫子院是师爷办公的地方。过去的师爷是由主人聘请或从家乡带来,主张“言从则留,言不从则去”,他与主人之间是非常亲密而平等的宾主或朋友关系,属知县幕僚,帮助知县参政议事,大多是一些有知识、有才才华的人,所以包括知县在内都尊称他们为“老夫子”,而他们办公的院子就称为夫子院了。院内有一棵元代的桂花树,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了。桂花树的旁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南天竺,取“竺”和“桂”的谐音为主贵,意为一般的庶民百姓不能轻易进来,只有达官贵人方可到此。 

  县衙主要建筑均设置有楹联、匾额内乡县衙几乎道道门上有楹联,多达上百条,看到内宅门的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这些警言对我们今天当官从政仍有教育警示意义。 (作者系西安市人大常委  市农工党副主委  莲湖区政协副主席  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考出精彩  考出辉煌 

——记忆中的改革开放 

  杨惠民 

  改天换地,成就斐然。喜迎改革开放40周年庆典。40年来,国家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我这个从事具体工作的普通退休干部,和广大群众一样,既是这辉煌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其丰硕成果的创造者、受益者。 

  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从40年的岁月长河中捧两朵小小浪花,希望能折射出伟大时代的绚丽光辉。 

  197710月,国务院发文,改变“推荐上大学”的招生方法,恢复高考制度。新中国停滞10年的高考,重新打开了大门,在老百姓中引起巨大反响,被评价为“‘拨乱反正’第一声”,“恢复高考是在‘两个凡是’还没有打破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意义远远超出教育本身,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197711月初,我被抽调到长安县招生办公室工作。招生办设在少陵塬畔半坡的杜公祠内,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接待来访咨询;和同事一起,对报名高考者登记造册;参与给各科考试时发放的答题纸和习题纸上盖不同科目的章;先后押送考试试题到设在斗门中学、郭杜中学的考场;押送考生答卷到原西军电(如今的电子科技大学)阅卷处由阅卷老师评分,到引镇中学进行初录考生的政审;等等。一直忙到1978年的2月,把幸运者送进大学校门,我才回原单位上班。那年全国高考录取率5%,报名人数高达570万考生,甚至有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携手同进一个考场的。长安县的高考报名也非常踊跃,盛况空前,让旁观者产生突击学习,考场一搏,改变命运的强烈冲动。监考时,我亲眼看到许多考生的年龄相差很大,十分感慨。当时,招生办经验不足,工作量也很大,我们工作人员常常加班到深夜,晚上大家就睡在杜公祠东北角的窑洞里。寒冬时节,祠院里腊梅飘香,在诗圣杜甫的当年住地忙着高考招生事务,心里涌起一缕诗意:老少学子博书海,枝头腊梅报春来。杜公祠所在的塬坡下百米左右,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功臣杨虎城将军的陵园,松柏郁郁苍苍。工作休息时,听坡下松涛阵阵,感觉又一个新时期到来了。 

  的确是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时期,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人才断层迅速填补。工程技术专业人员技术职称考核评定逐步恢复和改革,又创建了政工干部专业职称评定;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也建立与完善。我先后被借调到企业和工业局的职称评定办公室工作,多次参与了职称评定考试的监考;自己也通过相关考试,取得了大学文凭,评上了中级职称,考入了国家机关,还参与过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监考工作,在面试中评委现场打分记分环节,曾两次核对出记分中出现的微小误差并当场予以纠正。做螺丝钉,尽职尽责。考场赛马最公平,通过考试脱颖而出的杰出者成为我市改革开放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791月中旬,在全市各行各业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中,我参加了市轻工系统的一个检查验收考核组,先后到地处长安的造纸网厂、风雷仪表厂、钟表机械厂、红旗手表厂,宣讲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全会精神的要求,对这几个大型国营企业的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听汇报、看资料、找人谈话、综合打分。在我的记忆中,这几个厂均通过了考核验收,宣布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胜利完成,工作重点转移,今后应集中精力搞好生产经营。还记得有个别职工情绪激动地来反映不同看法。这不奇怪,时代转折中,一些人需要转变认识的教育。实际上,从1979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在广大基层,普遍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那次考核的第一家企业是造纸网厂,两天中,我们早晚往返于厂生产区办公楼、车间和生活区招待所之间,眺望不远处的西周车马坑博物馆,惊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后考核红旗手表厂,考核组人员参观了手表生产流水线,看秒针嚓嚓走动,感慨时代的脚步催人奋进。 

  后来三十余年,在企业、在市级机关,我又多次参加各种目标责任制考评组和领导干部选拔考察组,范围遍及全市13个区县,考察考核的内容、标准及要求,逐年与时俱进,反映出我市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进程和突飞猛进成果,表现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民幸福感逐年提升。 

  如今,积极面对改革开放新任务、新要求、新课题、新考验,仍在赶考路上。考试,考出更多英才,考出人生精彩;考核,考出成真梦想,考出古城辉煌。(作者系市纪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