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墨之起 为不直也

来源: 泾渭           时间:2017-10-25 15:36

  【出处】(先秦)《荀子·性恶》 

  【原典】 故檃栝(yǐn kuò,整形器)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 

  【释义】 之所以产生整形器,是因为长有弯曲的树木;木匠发明绳墨,是因为存在不直的东西。因为人有善恶,事有曲直,善直则公益,曲恶则损众,所以要设立礼法制度、道德准则导恶为善、转曲为直,才能形成公序良俗。 

  【阐释】 

    荀子说人“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人会产生偏好利益之心、贪图感官快乐之欲,如果任其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争斗、抢夺的事情,丧失推辞谦让、公平正直的美德,社会就会兴起过度纵欲之风,丧失相互礼敬、诚实守信的公序良俗。因而古圣先贤设立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们的心行秩序,比如因人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心而设立婚约,目的在于“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周易》云:“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天空在上,川泽在下,自然界有这样的空间次序,人事也有时间、职责的次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制定规范,就方便履行职责、处理事务,以此为依据制定德行准则、礼仪规范,则上下职责分明、规矩井然,人民也就得到有序管理,社会自然安定。周公辅佐周成王时,就根据天地四季的规律制定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礼法制度《周礼》。故此,周朝的礼法制度条文完备,顺应自然规律导正人心情感,大事有制度,小事有规矩,所以政治教化透彻普及,人民行事谦和亲睦,以至于监狱有四十多年都废置不用,成就了“成康之治”的太平盛世。 

  《礼记》说:“恭俭庄敬,礼教也”,礼法制度可以使人恭敬俭朴、庄重诚敬。刘邦刚刚安定天下时,为了简易行事,就废除了以前朝廷里的各种规矩。结果大臣们纪律意识涣散,饮酒时为了论功行赏争执不休,甚至有人喝醉了就大喊大叫,还拔出佩剑击打殿堂的石柱,这让刘邦十分头疼。负责拟定礼仪的孙叔通制定了一套简便易行的行为规范,于是大臣们都肃敬有礼、进退有节,上上下下秩序井然。 

  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就在于导正国家的人事秩序、树立是非善恶的标准,正所谓:“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用礼来治国,就像秤能称量轻重,绳墨能够分辨曲直,圆规和矩尺能够刻画方圆。 

  然而有了礼法制度,还必须由人去执行、信守,否则就会成为束之高阁的条文,丧失效用,就如《潜夫论》所云:“苟非其人,则规不圆而矩不方,绳不直而准不平”。春秋时期,晋国两位地位显赫的人物邢侯和雍子因田地归属权产生纠纷。雍子为使案子胜诉,把女儿嫁给了审理案子的叔鱼,叔鱼就判邢侯有罪。结果邢侯一怒之下,在朝廷上杀死了叔鱼和雍子。晋国卿韩宣子因而向有名的贤臣叔向咨询如何处置三人,叔向说:雍子明知自己有罪,却用女儿贿赂法官,是昏聩无礼之人;叔鱼徇私舞弊、荒废法律,是贪墨败类之官;邢侯擅自杀人、目无王法,是毁则坏法之贼。按照《夏书》记载的皋陶之刑,昏、墨、贼都应处死,于是韩宣子处死三人。荀子说:“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度是治国的前提,而君子是法度的本原,没有立身行道的执政者,法律再完备也会导致社会的混乱。 

  “大礼与天地同节”,君子亦与时偕行。中国共产党在始终秉持优良作风传统的同时“因物立则,适宜创制”。十八届党中央针对新形势下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这两个问题,出台准则和条例,就体现了“法与时移”的思想。韩非子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共产党人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更加需要依照准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领导者以身作则,就能带动群众,形成上下一致的凝聚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