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朗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托老、托幼,进社区、进园区” 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第20252526号)收悉。足球即时比分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民政局、卫生健康委等相关单位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政策措施
印发实施《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广州市“十四五”时期“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广州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广州市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十条措施》等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加快托育服务发展。聚焦“一老一小”领域持续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健全服务体系、强化综合监督,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托育服务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同时,开展全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摸查,编制《广州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重点优化“一老一小”领域公共服务,推动优质普惠公共服务下基层、进社区。
二、科学规划布局,加强用地保障
(一)明确规划用地标准。将养老、托育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进行统筹保障。在养老方面落实人均用地不少于0.25平方米、新建城区和新建住宅区每百户不低于25平方米、旧城区和已建住宅区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等规定合理规划设置基本养老服务设施;在托育方面落实新建城区新建住宅小区托育服务设施按照服务规模1至1.5万人的托儿所用地面积每处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处600至800平方米的标准。另外,全市每个街道、镇设置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不少于1处,每处建筑面积 3000-4900 平方米;每个社区、行政村设置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村居颐康服务站)不少于 1 处,每处建筑面积400-900平方米。
(二)盘活存量用地和建筑。实施《广州市支持低效用地再开发惠企利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及《广州市低效用地再开发模式路径工作指引(试行)》等 11 个指引,以存量建筑功能转换操作路径为切口,精准施策、积极创新,支持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上存量建筑功能转换,为养老托育一体化提供空间支撑和保障。支持存量建筑可按正面清单进行功能转化使用,5 年过渡期内可按照不调整控规、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居住用地(R)上的存量建筑可转换为符合《广州市老旧小区既有建筑活化》老旧小区改造功能业态正面清单的设施,其中包括养老服务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上的存量建筑可转换为包括康养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包括社区服务站、托儿所在内的社区服务设施。
三、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能
(一)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高效集约利用。加强集党群、行政、养老、托育、福利、文化、体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托育服务设施与南粤家政羊城行动基层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站、公共服务设施等共建共享。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充分利用小区闲置公房设置养老托幼等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发挥空间价值,激发区域活力。如荔湾区西村街增埗片区将一处既有建筑改造成社区颐康中心,提供长者交流活动场所和配餐服务;协和社区利用房前屋后空间、增埗社区利用三角灰色空间打造儿童活动场所,恢复华业里原儿童乐园,增加活动设施,通过“一老一幼”设施建设,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开展社区补短板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二)营造老幼“代际融合”的社区生活场景。综合考虑老人安度晚年和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需求,推动社区养老与儿童成长有机结合,有序推动颐康中心(站)、长者饭堂、养老服务机构与儿童游憩场所、托育机构等空间衔接,形成老幼共用的公共空间,促进医养融合、医育结合和代际交流,丰富养老和托育形式。在代际双向互动过程中,实现老年人和儿童之间社会价值的互利互惠。截至目前,足球即时比分177家颐康中心中,有17家颐康中心开展了托幼共建,占全市颐康中心约10%。南沙、增城、荔湾等区通过在颐康中心中设置儿童室、图书室等场所,统筹开展托育工作,进一步丰富了颐康中心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社会效益,促进代际融合和社区和谐。
(三)深化医养结合。推广中医针灸、药膳调理等康养项目,将中医馆嵌入养老中心,形成“医疗+康复+养老”闭环服务。打造“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育机构-家庭”四维一体的养育照护服务圈。构建市、区两级妇幼保健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三级技术指导网络,实现卫生保健评价指导率100%。
四、强化要素支持,完善运营模式
(一)加强资金支持。对社会力量举办基本养老服务给予场地优惠、税收优惠以及建设补贴(床位补贴)、运营补贴(护理补贴)、星级评定补贴、医养结合补贴等。其中,护理补贴按人每月200-500元、新增床位补贴每床1-1.5万元、医养结合补贴一次性15-20万元、等级评定补贴一次性5-20万元,做到既补“砖头床头”、又补“人头”,更补服务质量,本地、外地和境外投资者举办养老服务项目享有同等待遇。各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原则上交由社会力量运营,政策规定区级财政保障区、街镇、村居级养老服务设施每年每个60万元、40万元、5万元运营经费和最高40万元、30万元、3万元的服务奖励。此外,财政对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助餐配餐、家庭养老床位、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平安通”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予以资助。
(二)完善运营模式。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运营合作模式,搭建“1+11+N”托育综合服务网络。2024年,全市已有85个街道普惠托育园开园运营,1256个村(社区)建成托育点,占比达44%。精心打造54个“向日葵亲子小屋”服务阵地,越秀、黄埔实现“一街一小屋”,累计开展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1300余场次,服务群众近4万人次。“越秀区积极探索普惠托育一体化发展”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民生领域改革典型案例。积极推动84家用人单位开展托育托管服务,惠及职工子女5000多名,广州市番禺节能科技园成功获评“2024年度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殊荣。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服务品质
在广州民政官方公众号、羊城民生视频号、官方网站及第三方媒体等多渠道宣传,及时传递养老服务资讯。在广州市为老服务综合平台上线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信息(包括养老机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机构、区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街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长者饭堂),方便市民一键查询养老设施位置、规模等信息。建立家庭教育服务站,面向社区群众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工作,组织推送普惠性家庭教育服务活动,解决社区的家庭教育需求,促进家庭与儿童全面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抓紧落实《广州市“十四五”时期“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等政策文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集约利用和高效配置,探索“老幼共融”、“医养结合”等创新模式。以“全龄友好社区”为目标,在规划层面强化养老服务与托幼、医疗等设施的立体化整合,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在社区生活圈内深度融合。加强养老托育领域用地和资金保障,加快推动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灵活利用其他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的专项资金,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支持。通过政府采购、新增设施有偿使用、落实资产权益等方式,吸引各类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投资参与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营。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投资建设运营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参与普惠社区服务。持续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养老托育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推动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感谢您对足球即时比分养老托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5月13日
(联系人:龙丽园,联系电话:83123664)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